【解局】一门思政课,为何值得中央开场高规格座谈会?(2)
这就把思政课的思路给打开了,不光是马列毛邓,还可以加历史,加形势和政策分析,还可以加很多东西,形式也可以更多样。打卡考试是一种形式,讲座也可以,社会调研也不错……内容有点像学校里的通识课,只不过有着更明确的政治导向和要求。如果只讲思想和理论,不讲政治,那思政课也会被带歪。这是思政课的鲜明特点。
在复旦大学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陈果,成了网红
四
不过,有意思的是,习近平在提到思政课改革创新时说,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想性 提到了第一位。接下来提的8个“相统一”,打头第一个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习近平没有展开论述政治性,而是重点论述了思想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
透彻、彻底,真理的力量,这些用词也是相当斩钉截铁了。这背后其实也有个现实关切,就是现在思政课缺老师,缺优秀的老师。
很多年前,思政课作为学校的基础课,往往一上就是好几百人的大班,思政课的师资配备不足,专职少,兼职多,学术水平有限,学校教学中,思政课没得到足够重视,被边缘化等等,导致思政课无法满足学生期待,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和困惑,无法在思政课上得到积极回应和解答。
要知道,青少年时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但社会阅历又较少,对社会感知却最敏锐,对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尤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互联网时代,往往一个热点,一呼百应,但背后常常是意气用事,缺少理性和冷静,这又增加了青少年工作的难度。
岛叔也听闻不少高校辅导员抱怨工作难做:你跟年轻人苦口婆心讲道理,他比你说得还头头是道。你所讲的东西不能说服学生,不能引导他们正确、客观认识现实问题,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一个思政课的老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