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其素质、品格甚至道德水准都会受到影响。只能越来越多人能明辨美好与恶丑,注重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才能撕下所谓“中国式审美”的标签。
1.审美力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品牌,是文化内涵,是对历史对文明的尊重和敬畏。
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
倘若一个人对审美无感,他就是那个到了历史名胜地只会拍照的人,没有欣赏和领略,没有感知和动容,他的游览也就失去了意义。
美学家蒋勋有一段话说得好:“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无论贫穷或者富有,一个干净整洁,令人舒服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正在来临,审美力,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2.实用主义,正在毁掉中国人的审美
在很早一段时间,一篇《看完父母新装修的房子,想离家出走》的文章在微博里火了。
网友们纷纷吐槽父母装修房子的审美,只能用四个词来形容“不忍直视”。
我们的父辈,曾经在物质文明不那么发达的时期里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讲究的是实用主义。
他们觉得菜就是用来吃的,盘子的目的是装菜、实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里的几块钱盘子最划算。
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个大红木的沙发,夏天不热,冬天放个垫子能坐就行。
过度追求实用化的人都是这样,直奔目标而去,一切过程中的修饰和审美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意义。
在现代一个物质空前丰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
而审美力已经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能力。我们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将美渗透至生活的细节。
3.美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
相信大家都听过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
一个卖花的小女孩送给了乞丐一只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后,他在家里找出一个瓶子装上水,把玫瑰花插进去养起来。
他突然间觉得,这么漂亮的花怎么能随意插在这么脏的瓶子上,所以他决定把瓶子洗干净,这样才配得上这么美丽的玫瑰!
做完这些工作后,他又坐在边上静静的欣赏着美丽的玫瑰,突然间他感觉这么漂亮的玫瑰怎么能放在这么杂乱的房间里呢?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摆放整齐,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间.......
简单的一个故事却折射了一个简单的哲理:
美能够涤荡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越发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用美对抗世俗的粗糙。
美食与美衣,美的环境全都能让人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专注于审美的过程,就是纳悦自己,滋养身心的过程。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有的人会问审美是天生还是还是后期培养的?我想说其实真正的审美是后期培养的。
在这里奥美双语美育在加强审美教育有资深的解决方案
1、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3~5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2、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4、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激励着孩子对美的追求。
5、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从形状、色 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诸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观看图画、电视、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6、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影响了我们的人际关系交往中得体的服饰、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让你的第一印象得以加分,审美影响了你的人生选择,你有什么样的审美就会去选择各种符合你物件的审美,来过自己的一生努力做出更好更精美的作品,努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对美丑都没有正确的认知,又如何会有正确的辨识与行为?又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对美有正确理解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一个对美丑没有正确认知的人,一定不会成功让我们活在当下,重拾生活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