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个系列专题和公益项目,一直致力于成为乡土中国之美、传统中国之美、非遗中国之美的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2019年,《21世纪经济报道》再度携手渤海银行发起“锦绣”,共同发现非遗之美。
凿花在前,绣花在后
沅江静静地流淌,在泸溪县城边上兜了一个大大的弯,县城有三面是临江的。河流切出了一个深而宽的峡谷,正逢枯水期,河床上裸露出大片的碎石。
刘克梅所在的踏虎凿花传习所就在江边,门口正对着沅江。传习所的墙上挂着各种剪纸作品,多数时候,几名传承人在里头安静地坐着,默默地刻纸凿花。
我见她正稳稳地握着笔刀,以垂直的角度在一沓钉紧的纸上细细地凿刻,刀尖过处,纸屑被不断分离出来,湘西当地的花鸟、人物等造型,一点点地显露出来。
泸溪县是湖南湘西州的下辖县,距离州府吉首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因为没有非常知名的景点,很多游人知道湘西而不知泸溪,但这里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苗族服饰、风俗、美术、曲艺等文化,踏虎凿花就是其中一种。
踏虎,是泸溪县里的一个乡的地名。凿花,其实就是剪纸的一种,只是因为它通常不用剪刀,而用一种细长而锋利的刀片来凿刻,所以叫做“凿花,也有人称之为“扎花”。
《泸溪县志》记载,踏虎剪纸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踏虎乡,起初踏虎人也是用剪刀来剪纸的,后来他们看到“喜钱”的制作工序用了刀刻,从中得到启发,渐渐的也由剪花转化为凿花。
沈从文先生曾在《塔户剪纸花样》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踏虎凿花工艺,文中的塔户便是踏虎。这篇文章写道,“由浦市(泸溪县下辖乡镇)赴凤凰的老驿路上,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子,名叫塔户……住上约三十户人家。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把生产品分散到各县大乡小镇上去,丰富了周围百余里苗汉两族年轻妇女的生活。它的全盛时期,一部分生产品还由飘乡货郎转贩行销到川黔邻近几县乡村里去,得到普遍的欢迎。”
也就是说,踏虎乡的凿花,不仅是乡村里在制作和消费的,它还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剪花匠往往也是挑货郎,他们走村串寨,将乡里的剪纸花样兜售给远方的妇女。踏虎周边一带流行这样一首民谣“嫁女要嫁剪花郎,肩挑担子走四方;出门身上无银两,回来银子用箩筐。”
踏虎的凿花,得到大范围喜爱,不单因为剪得好、剪得美,更因为她有着实用的价值,就是被妇女们用来做绣花的底稿。苗族妇女爱美,用织染绣等多种工艺去修饰服装,传统上每个女孩十来岁起就要学会织布绣花了。但不是人人都那么心灵手巧,更不是人人都有将世间万物入画的原创能力,这时候她们需要找到一种好看的模板,而踏虎凿花满足了这种需求。
踏虎凿花是一种“花样”,妇女们将它贴在布上,再用针线一点点地把花样覆盖其中。沈从文写道,“当塔户花样流行时,三厅城中的针线铺为便利主顾,争做生意,还得从飘乡货郎手中批买塔户花样,连同发售”。这里的三厅,是指古辰州府下辖三厅(乾州厅、凤凰厅、永绥厅),表明了踏虎凿花不仅在乡间传播,还进入了城镇人的生活里。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多少岁月里,踏虎凿花为当地人的审美与生活默默地做着贡献。
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踏虎凿花传习所内,几名艺人安静地凿花。时间静静地流动,如同门前下方的沅江默默流淌。
时间改变了苗族人的服饰,也改变了踏虎凿花的处境。踏虎乡曾经辐射周边县域的凿花产业已经消失了,整个泸溪县里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如今屈指可数。而这个小小的传习所,成了踏虎凿花传承最关键的据点。
2008年,踏虎凿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一年后泸溪县组建了踏虎凿花传习所,致力于踏虎凿花的抢救、保护和传承等工作。传习成立以后,家在附近的刘克梅有时间就过来向传习所内的省级传承人杨桂军学习请教,“之后我就爱上这门特殊的手工技艺,所以在2010年正式拜杨老师为师。”
杨桂军见证了踏虎凿花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这项手艺经过的低谷和重生。他出于1953年的,老家便在踏虎乡(后来并入现在的合水镇),他曾以扎花圈、做旗伞为营生,后来在踏虎乡文化站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后来拜踏虎凿花大师黄靠天为师。
近三四十年以来,泸溪县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当地苗族人的服饰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已经瓦解,那种自做自穿的服饰也已远去。既然没有了绣花的需求,那么作为底稿的踏虎凿花,就只能脱离传统的载体、寻找新的需求了。
传习所的一面墙上挂着一行大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对踏虎凿花来说,活起来意味着要为它嫁接新的需求,在保留起核心工艺与文化的前期下,让它获得新的生命。
传习所内,杨桂军是师傅,刘克梅等其他四名传承人为徒弟,他们共同延续着踏虎凿花的脉络,也不断尝试着新的出路。如今,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功能是收藏、框画等。
刘克梅从事踏虎凿花的时间已有11年,她的作品,既有高度的简练,也有动人的丰富。她向我展示了一幅获奖的剪纸作品《湘西碾米》,其中的服饰有着自然的褶皱和装饰,人物的表情安静而生动,还有湘西乡间常见的房屋、竹筐、石碾,她都试图用简练的线条来表达。
传习所还有一项特别的业务,就是制作“真人肖像”,只要客户把照片发给他们,两三天后就能获得经过转化的凿花作品。这项“业务”代表了传习所在传承创新上所作的尝试,而且它其实会比传统做法难度更高,因为它要求作品更逼真传神。
近些年来,刘克梅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致力于踏虎凿花的创新发展,并开发了挂历、商品包装、屏风壁挂、室内装饰等,为踏虎凿花的持续发展开拓新的路子。
如沈从文所言,踏虎凿花不仅是简直的花样,更象征着湘西人的情感。那些薄薄的纸样,它们过去装点了湘西女子青春的生命,未来也会以更多的方式,继续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文/许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