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水龙,男,生于1961年6月21日,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人,1966年上学至1975年初中毕业,我1979年入伍,系武汉军区43军129师386团3营炮连,新兵连结束后被选为师卫生学校上学,是个优等生,毕业后分配到八连任卫生员,八三年入党。1984年退伍后来到昆明创业。2015年成为西山区诗词书法协会会员。同年创办书法美术学校。
2017年考级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教师;仰贤斋主人,字寅之。
虽千万人汝往矣,愿去来今尽本心
——邓水龙作品赏析
东方美学语境历来注重书画同源。稍许对中国书画史有所涉猎者,便可如数家珍般举出古今诸多书画双绝之大家,古代如王维、米芾、赵佶、赵孟頫等,近代如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
他们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胸中有风规,韵味应笔生。他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深厚如同线装的宋版,久远如西湖的月色,笔意沉秀间墨光流丽,一如风雪夜里浮动的暗香和书香。实为后世学习的模山范水。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卷》画作上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即言书画皆擅之妙谛。
走进邓水龙老师艺术的开端之思,莫过于以其本人为个案,做一次当代书画印承录的探寻。
刻之难,难在对古文字的问学求通、知鱼懂果,因为学术含量最高,首先要通过文字之学至少掌握古汉字的构形原理,形体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书体演进与美学意义。所以我个人觉得对于认识邓水龙老师的艺术首在篆刻。
从细节看,邓水龙老师的篆刻,充满建构“我之为我”的努力。作家王小波说:“生活就是缓慢受锤的过程。”邓水龙老师以刻刀印石之重,缓缓加压,数十年如一日,落在用心处,而非门面处。所以,功架扎实、发力顺达的工稳印也好,灵秀烂漫、放刀挥洒的写意印也罢,刀意是那样清机徐引、水到渠成。刀与石,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既有传统文化的担当,又关乎个体精神的成长。
在腾于众口、泯于智者的时风中,邓水龙老师以极大的静气做人做事,日损其欲,多有寄慨,此际,再去欣赏邓水龙老师的书画艺术,蓦然产生一种在当代都市文化中重生的归属感,笔下有家园,胸中有故我。
观邓水龙老师着意梅花,双勾偏锋着笔,墨色淡、枯、渴相宜,以此画出飞白的笔墨情味,再用淡墨皴染,最后用浓墨点苔藓,以浓破淡,枯湿相间,给人呈现出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和遒劲的精神。状写其韵,文情并美,花中资格本迟迟,铁石心肠淡可知。此世何人能领略,为君中夜费相思。看来风雪无多日,香到园林第几枝。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总未合时宜。
眼中所见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就是“物象在自然中呈现,在灵魂中升华,在笔墨碰撞中相生。”无数从事创造性行为的艺术家无不证明,用先在的符号(词语或者图像)去捕捉意义是徒劳的,这是西哲拉康的观点,禅宗对此也有相同的解释:“说一物即非一物”。当一个画家在传统笔墨程式中掌握了语言生成的规律后,要透过新生之物去更新语言,只有在这时,也就是在创作构思发轫之初,笔墨语言、形式、情感和物自体才是合二为一的,才能保持语言源出的生动和直接。细细审视邓水龙老师的画作,点染细心,形简意远,其牡丹作品画面层次分明,色彩浓烈,神完气足,立意的精辟和笔墨的跌宕,足以应对来自一颗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扎实基础功的知觉变换。
实践证明将艺术智慧凝聚于笔端,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形成既富时代精神又有自我面貌的艺术风格更是不易之事!审美意趣的不同,取向亦不同,但都具有本质上的同一属性。
善楷书者以其书为难,而真楷又以大楷为难。楷书,是一般书法人最早的必修课,然修炼的程度与结果大多落入古人窠臼。究其因,师古拟古所致也。邓水龙老师在楷书的创作中,始终秉承一个理念,即学古文书。努力做到精美工整者要呈现疏朗萧散之神态,写意奔放者要显示静穆深沉之气象。
单就此幅楷书作品而言,让人热血的是,仿佛任何一个点画都能引动全局,却又恰到好处,洵为笔致深秀、蔚然有成;以晋唐楷书筑基,参入宋人“尚意”的因子,自然地表达出字的结体,然后吸收魏碑营养,以至于线条的表达,厚重而不失张力和弹性,在自然的节奏中,怀着“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谦逊﹑自适文人心态,完成了情、趣、法的和谐统一。“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不强调一味创作,又不拘泥一味继承,而是巧妙地游走在中庸之道上。”
总之,邓水龙老师的笔墨艺术折射的是几近阑珊的传统文人梦,唤醒的却是现实中的生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