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典,1949生于山东临朐。198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家一级美术师。2004年当选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2005年入选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历任山东省文物局局长,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位。
《笛韵心声》
尝观在艺术之外过于“精明”者,其画总不免有浮华、浅薄、拘谨、凝滞与哗众取宠之气息,这是内在气质使然。王承典老师在画画之外,一辈子像个勤快的农民似的,老来又常常纯真得如同孩子一般,作出画来则笔笔拙趣横生,若天籁自鸣。
《无题》
承典先生在中国画这个百花园里,特别崇尚减笔写意画,曾在《中国美术》期刊发表过专论。谈及减笔画有一个问题值得与美术界的朋友商榷:减笔画并非简笔画。简笔画是用钢笔、铅笔、圆珠笔,也可用水彩、蜡笔、油画棒等颜色,以简洁的造型来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它是世界性的语言形式,不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而减笔画是中国画历来所推崇的简约之美,它需要在形的基础上做笔墨的减法,减法的关键在于“意到笔不到”。所以历来有中国画“加法容易减法难”之说。减笔画初始于晚唐 的孙位及同时期的陈惟岳,尤其是后者作画用笔尚简,不入时流,《广川画跋》中评说:“妙于形似,状简古,至有余意,尽藏笔画内。”北宋的石恪,作画“纵逸不守绳墨,多作戏笔”,被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减笔画的集大成者则是南宋的梁楷,他开创了简约疏阔、洗练率真的崭新画风,寥寥数笔,意象大千。尤其他的泼墨写意,摈弃了传统的以线绘形的表现方式,用纯水墨表达虚实浓淡,妙趣天成。后继的青藤、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朱屹瞻、崔子范等都在减笔写意画上广有建树。
《曲径通幽》
减笔写意画,为文人画,史称“逸品”,被列为“逸、神、妙、能 ”四品之首。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就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为逸格尔。”
《胜利归来》
谈到文人画,承典先生就是一个国内知名文人。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出生于人杰地灵的五镇之首沂山之麓一中医世家、书香门第,受环境和家庭的熏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他特殊的阅历、放逸的性情、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底蕴,理所当然地会影响到他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艺术的创作形式。他出生于山村,喜欢狂阔的原野和村民的朴质率真;他从政数十年,厌恶人际关系上的虚伪和尔虞我诈。认为“生活原本很简单,是严酷的生活本身将生活弄复杂了、扭曲了、变形了,乃至芜杂丛生,面目全非。减笔画画家的天职就是用自己的笔墨将原本简单的生活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反映生活的真谛”。使他更加义无返顾的选定了减笔写意画。应当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今中国为个性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承典先生的减笔写意画是其个性的张扬,也是时代的产物。大家都知道,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大写意画在中国画坛没有立足之地,到了80年代,才得以长足发展,方促就了朱屹瞻和崔子范的横空出世,大器晚成。
“2019丝路画语(加纳)艺术展”
减笔写意画“简”是形式,“意”是内涵,只有“简”和“意”的完美统一才算得上是好的减笔写意画。承典先生在他的减笔画论中谈到:“减笔画不是随意简化,胡简乱省。是简括凝练,准确自然。”“是以最简单的形式,最省的笔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反映最完美的世界、最丰富的生活;是用最小的内涵折射最大的外延”,“减笔画简的是笔,写的是意。什么地方该简,简到什么程度,应当服从意的需要,即笔服从意。”只讲简,没有意的画,不是减笔写意画。他的减笔画理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最大的验证。如他在己丑年创作的《李白醉酒》图,左上角一轮明月彷佛在竹叶中穿行,左下角一坛子老酒倒地,而画中的主人公李太白则全然不顾,坐地举杯邀月。他仰头望月,醉眼朦胧,左手举杯,右手执扇,宽袍大袖和山羊胡须在微风中飘动,似乎正在吟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把诗人借月、独饮、孤寂、高傲等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之催人悲怀。画中的月、竹、酒坛略赋色,李白的面部和服饰信手勾划,用廖寥几根洒脱的线条一气呵成,一副完美的减笔写意画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再如《天天都是好日子》、《清歌一曲怡天真》、《扬州八怪喜相逢》、《群贤毕至》等,都以他简约、流畅、狂放、遒劲的线条,勾画出了多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有的带给人们以节日般的欢快,有的给人以久远的学识启迪。总之,他的减笔画不简,笔简意繁,只要你认真的品,总能从中领悟出许多东西,而且每读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