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艺术价值认知:6亿元1只的兔子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杜洪毅
纽约时间5月15日,在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中,杰夫·昆斯的雕塑作品《兔子》以4000万美元起拍,最终以8000万美元落槌,加佣金后以9107.5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6.26亿元,刷新了去年11月同样在佳士得拍卖中以9031.25万美金成交的霍克尼1972年的绘画作品《一位艺术家的肖像(泳池和两个人)》所创下的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最高纪录。对于杰夫·昆斯,大家并不陌生,他不仅是艺术界的超级明星,也是备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曾多次卷入诉讼,被指控抄袭。然而,无论我们对他以及他的作品喜欢与否,其作品获得如此之高的市场价值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次拍卖或许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如这件作品凭什么能拍到如此高的价格?
或许,在大多数坚信艺术品应代表某种崇高精神意义的学者眼中,艺术市场成交价格与艺术价值无必然关系。但有一个事实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那些天价艺术品正越来越多地左右着世人对艺术价值的认知,甚至让很多人相信交易价格就是对艺术价值的呈现。关注天价艺术品的不仅有顶级富豪、艺术投资人,还有无数普通老百姓和艺术工作者。
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的是,像杰夫·昆斯这样的艺术家,作品为何能卖到如此高价?公开的事实是,昆斯其人不仅充满争议,许多的行为还令人不齿。而且他的作品均是以工业化手段制造,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艺术品的理解。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不能局限于艺术或文化的范畴。事实上,与其说杰夫·昆斯是一名成功的艺术家,更不如说是一位优秀的商人。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找准目标客户的心理需求,运用高效宣传策略攻陷投资人和艺术机构。杰夫·昆斯身上的许多争议与丑闻,更像是围绕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虽然让人反感,却又是大众媒体不想轻易放过的谈资。我们甚至可以将他的抄袭行为,看成有意为之的“碰瓷”。即便杰夫·昆斯因为侵权而被推上被告席,其所支付的成本也远远低于这种丑闻被媒体发酵后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
或许我们可以对像杰夫·昆斯这类明星艺术家的天价作品提出无数质疑,却无法忽视他们在当下传媒环境产生的文化影响力。事实上,在当前艺术行业内,能否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早已成为衡量一名从业者成功与否的主要评判标准。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只要有一天作品能卖出意料之外的高价,也会成为许多人膜拜的对象。放在几年前,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巴斯奎特呢?就连梵高、莫奈、毕加索这类西方艺术家的名字之所以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并非出于其艺术成就,而是来自拍场的天价传闻。又如国内几个明星艺术家,尽管几十年来只能不断地搞自我重复,但谁又在乎呢?只要作品卖得好、卖得贵,到今天这些人仍然是许多底层艺术工作者崇拜的成功偶像。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艺术创作的赞助人大多来自于帝王、贵族、教会,这些势力或者为装饰门面,或者出于对高雅文化的真诚热爱,守护着艺术与文化创造事业的极致追求。或许今天的批评家会认为古代艺术都是为权贵服务的,却无法否认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由它构筑起的坚固基石之上的事实。当今艺术创作貌似更多元自由,却越来越多地受市场和资本所操控。与古代艺术赞助人不同的是,现代资本并没有追求极致文化的野心,其所看重的是利益最大化。只要有利可图,即便公开指鹿为马也在所不惜。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那些擅长迎合资本心理需求和自我营销的艺术家,如达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等人便能脱颖而出,成为艺术市场的弄潮儿。
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自命清高地拒绝正视这些天价艺术品就大错特错了。资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通过哄抬艺术品价格来套取利益,而且还试图左右人类艺术和文化发展方向。以杰夫·昆斯为例,收藏他作品的不仅有顶级富豪和投资人,还有众多西方博物馆和机构。资本与博物馆、画廊、拍卖行、学术机构、理论家站在同一阵线,建立一种权威系统,只有被这个权威系统认可的艺术家与作品,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试想这个掌握绝对优势资源和话语权的集团,有可能自打嘴巴,贬低手中的藏品吗?这样一来,即便是在一些独立学者看来毫无价值的作品,只要获得这个系统的认可,也可被推上大雅之堂。在这个时候,艺术品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符号性商品、一种用来操控牟利的工具,围绕它打转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角,其本身价值如何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