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人间也为他们高兴,过去常常在七月七唱戏庆祝。唱什么戏呢?唱《天河配》。这个戏在豫剧、秦腔等许多剧种里都有,还被搬上过银幕。戏名有所不同:《鹊桥会》《七月七》《牛郎织女》,清朝宫廷里专门有七月七的应节戏:《银河鹊渡》。
《天河配》这个戏名,极易和《天仙配》相混。一字之差,说的却不是一个故事;虽然都是人和仙女的故事,主人公却换成了董永和七仙女。
写这篇稿子之前,我特别请教了一下知名剧作家张永和先生。永和先生是当今戏曲界权威,堪称活字典:“请教您,解放前有《天仙配》这个戏吗?”
永和先生说:“没有。地方戏有《董永葬父》,(《天仙配》)改动极大。”
这就是了:《天仙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宣传第一部《婚姻法》而改编创作的,又称《槐荫记》,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许多剧种里都有。黄梅戏《天仙配》还被搬上了银幕,严凤英塑造的七仙女一时家喻户晓,《夫妻双双把家还》至今传唱不衰。
《天仙配》故事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势力干涉、歌颂婚姻自由,控诉董永和七仙女的美好爱情被玉皇大帝生生拆散,玉皇大帝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戏中还有反映“阶级矛盾”的元素,七仙女的用她的双手和姐妹们的帮助,摆脱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这些观念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换言之,《天仙配》里的董永,和旧时民间传说中的董永已经大不相同了。
旧时的董永,是孝子的楷模。他的故事从东汉末年便有记载,晋、唐、宋以后又不断有所充实。汉代《孝子图》(已失传)有其故事梗概。唐代有《董永行孝变文》(变文,有人解释是为一种唱文学体裁。笔者认为,就是最早的连环画)。比较完整地叙述董永故事的文字,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大意是说,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埋葬他的父亲,他自愿卖身为奴。“主人知其贤”,给了他一万钱。三年后他去主人家,要以劳动来偿还,路上遇见一个女子,愿意做他的妻子。到了主人家,主人说:那个钱是赠给你的,不用还。董永表示一定要还。主人问:“你的妻子能做什么?”董永说:“能织布。”主人说:“那好,就让你的妻子给我织一百匹绢吧。”十天以后,一百匹绢织完了。这时候,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了,妻子却要告辞了。她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是个至孝之人,天帝让我来帮你还债。”说完,就飞走了。